找到相关内容3513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廖明活:初唐时期佛性论争的两个相关论题(2)

    小乘涅盘,不似菩萨。若能回趣,何不生彼而教化之?[131]  《入大乘论》谈及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,以方便力,随顺众生业报,入于诸趣,「无处不受生」,祇是「唯除净居天」。由是可见,净居天界有情是不能...

    廖明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374057.html
  • 从湛然《十不二门》论天台思想之发展演变

    272页  八、三业不二门者︰于化他门,事发三密,随顺物理,得名不  同,心轮鉴机,二轮(身、囗轮)设化,现身说法未曾毫差。  在身分于真、应;在法分于权实。二身若异,何故乃云即是法  身;二说若乖,...观念来诠释实相。尤其天台智者《摩诃止观》所论述  的一念三千,乃透过一念三千不可得不可思议及随顺因缘而说,来显  示即破即立、即立即破之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境三谛、一心三观等思想  ,(注40)以破斥地论师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574059.html
  • 元代临济禅系的弘传——从原妙到元长(2)

    时间,给雪庭传禅师掌内记(禅家方丈之书状侍者),由于他“下笔成章,五采交粲”,获得了众人的赞叹。不久,元长辞了内记的职事,回到法门禅院,“随顺世缘,殆将十载”。一天早上,元长忽喟然长叹道:“生平气志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274087.html
  • 永恒生命的探讨

    ,也不贪着,以无别的  心,随顺万变,为利乐一切众生,修习智慧,这是有为的无  为,超越的普遍,亦所谓究竟中道。楞伽经又显示智与识的  区别谓﹕「生灭是识,不生不灭是智﹔堕相无相及有无种种  相因是识...

    巴怡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474093.html
  • 印度佛教史的文献资源概介(下)

    ?”有比丘言:“世尊若舍细微戒者,正当舍威仪。”有言:“不正舍威仪亦当舍众学。”有言:“亦舍四波罗提提舍尼。”有言:“亦应舍九十二波夜提。”……大迦叶言:“……诸长老,未制者莫制,已制者我等当随顺学。...

    见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974104.html
  • 蔡耀明:佛教研究方法学绪论

    建构的或二度建构的工作(the constructive or reconstructive work),以至於无法完全免除人在把握东西的过程当中的种种可能的偏失,真正的重点却在於尽可能随顺研究资料的...

    蔡耀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282274228.html
  • 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—— 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

    皆无所有。唯依自心,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,得随顺忍,或入初地,舍身速生妙喜世界,或生极乐净佛土中。故知识心方生唯心净土,着境秖堕所缘境中。既明因果无差,乃知心外无法。又平等之门,无生之旨,...

    林克智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4374559.html
  • 智顗「四意消文」的解经方法论

    观察经文含义的四种不同角度,透过四个角度的观看思考一切佛经说法之因缘,世界悉檀是随顺世俗的说法,因此「如是」不强调个人的己见,但述所闻﹔为人悉檀是为符合一般人的观点使能接受,故言「如是」﹔对治悉檀则为对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4074723.html
  • 玄妙镜(2)

    ,决定当来将证果地觉。 特别在修持上,要求时时了见本空本寂,清净无碍的体性,了知所见所闻,所思所想,皆为梦幻,皆自心幻现,如斯方能于修持中,不论动中静中,都能随顺法性,如轻舟驾浪,随高随低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5074745.html
  • 俗化的慧命与佛化的生命——仓央嘉措不凡的生平与隽永的“情诗”抒怀

    终极关怀,但也是入世的现实关照;佛教即要救拔众生于尘世的情感系缚,也适时随顺众生现世的感情抚慰;佛教即有严谨的戒律行持规范,也有人世的悲悯慈心济世。   在藏区,我又听到一种说法,拉萨的老人一提到玛吉...

    金易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75174923.html